北京高校毕业生西部就业纪实 可更好实现个人价值

发布时间:2014-11-27 浏览量:109 二维码
北京高校毕业生西部就业纪实 可更好实现个人价值

  近年来,北京高校的毕业生中,有许多人选择到西部就业,他们把个人的发展融入西部建设中,他们在西部实现自身价值,他们在西部成才成长。11月10日,记者随北京教育新闻采访团来到他们中间。  裴晓强:在西部可以更好地施展拳脚  

裴晓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2007级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至今在甘肃兰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10所工作。  

4年来,他做科研,搞管理,下工地;他和他的同事作出了一个个国际一流科研成果。“在这里有太多的事情做,很忙,过的很充实。”他说。    

在这里,他感受到能参与大项目研究的乐趣,自身的价值的实现,体会到一砖一瓦亲手做成的乐趣;他带着安全帽,到工地上干活,他的感受是“很辛苦,有乐趣。”  

“杨利伟手中的操作棒,我做的。”他露出微笑,“从选材料,到设计,再到制作,都是我亲自动手干的。”  

裴晓强的大学时光是辉煌的,曾获得北航“冯如杯”科技作品竞赛、天文知识竞赛、飞行器设计竞赛、国防教育定向越野竞赛等多种奖项,在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因为同时获得“国防科工委优秀硕士研究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研究生振兴国防奖学金”“院级优秀硕士论文四项全奖的优秀毕业生”而四次登上领奖台。  

当时,原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到北航宇航学院来要毕业生,学院最先推荐裴晓强。这份工作主要负责项目管理和规划,留在北京且待遇优厚,是很多毕业生心目中的好工作。许多外地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选择都是留京。  

可是在那个夏天,裴晓强踏上了西行回家的列车。 

 谈及当时的选择,他说:“当初没太多想,北京的硕士博士人才太多了,留在北京的话,难以进入深层次的研究,而在兰州就不一样了,西部地区重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人才十分匮乏,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有更好地施展拳脚的地方。”  

“北京人才过剩,兰州缺人才,回家乡是最好的选择。”他笑着说。  

对人才的价值,他的看法是,“需要你的地方才有价值”,“人才堆放到一起过剩也是浪费。”  他把自己比作一颗黄豆,在北京可能最多被磨成豆浆,而剩下的豆渣就倒掉了,然而这颗黄豆如果放在西部,就可以尽其所用,剩下的豆渣也会当成肥料,带来更大的效益。 

 他回兰州还有一个缘由,“与家乡有感情,对航天有感情”。 

 他的同学大都在北京航天城总部工作。他常去北京出差,看到他的同学工作和生活状况。对比之下,他更感到回兰州工作的好处多。  

“如果在北京工作,不可能有这样的动手做机会,也只是在办公室里动动电脑,价值体现不大。”他在北京的同学,更多的是在电脑屏幕前“动动手”。 

 “在生活上,回来能与家人在一起,很欣慰。”裴晓强说,“如果留在北京就会失去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已有了一个两岁的女儿的他,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忙并快乐着”,白天在单位忙于工作,晚上回家陪孩子玩游戏。周末假期,带着孩子去看望父母,一家三代其乐融融。 

 其实,起初回兰州工作的想法,父母并不赞成,“好不容易考到北京去了,应该留在北京发展。”裴晓强说,“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的,只要孩子幸福,他们也就满足了。” 

 庞辉:在新疆可以做得更多,价值更大  庞辉,2004年从新疆师范大学考取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7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返疆执教,现担任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主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 

 2007年6月29日,北京体育大学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召开,国内众多知名高校闻讯带着人才引进计划纷至沓来,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杰院长千里迢迢赶到典礼现场,在求贤若渴的队伍里心情十分复杂,他骄傲,因为他曾经的学生庞辉,现在获得了国内体育教育最高学府的教育学博士学位;他高兴,因为同样是他学院教师的庞辉,荣获了北京体育大学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他忐忑,因为虽然庞辉早已表示毕业后会返回母校,但三年的首都生活,难保今日不会改变。 

 当时有几所北京的高校希望他去任教,庞辉想到的最多的是新疆更需要体育专业高层次人才,他成为首位返回新疆工作的北京体育大学博士。   

 “对于我来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需要人,一个人在最适合他的位置,可以做的更多。” 庞辉说,“北京人才多,如果在北京,我只能做一点,在新疆可以做得更多,价值更大。”  “回去可惜了,还是留北京吧!”同学很真诚地跟他说。 

 “我回去,请你们来新疆讲学。”他笑着说。  

从北京返回新疆,庞辉感受到了母校爱才重才的氛围,体会到了学院师生对他的热切期待,也看到了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用武之地。 

 很快,他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学院每年硕士生自选导师的名单中他都名列榜首,研究生们都以师从于他而骄傲。 

 2008年他指导的本科生、维吾尔族学生买买提明的毕业论文《麦盖提县民族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调查与分析》获学校“优秀论文”;2009年他指导的回族学生禹婷婷本科毕业论文乌鲁木齐市更年期女性健身现状调查与研究又获学校“优秀论文”;2010年他指导汉族学生张燕的毕业论文《新疆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女生体育课兴趣的调查与研究》获学校“优秀论文”;他指导的2名硕士研究生获全国高校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庞辉常对学生说:“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找我。”有学业问题,学生们乐意请教他;有成长烦恼,学生们愿意向他吐露;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 

 维吾尔族学生德力木拉提,足球踢得特别好,作为特招生,2007年进入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习,同时成为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学校足球队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足球比赛中获得冠军。

  “大一时,我特贪玩,对知识不追求,是庞老师鼓励我考研,我现在研一了。” 德力木拉提说。 

 “我们都爱上庞老师讲的两门课《民族学》和《民族体育学》,课堂上,他画图讲授,特别生动,他与我们互动,课堂气氛特别好。”他说。  

“跟着庞老师,我求知欲望特别强,我还要考博,毕业后回来,为足球发展做事。”德力木拉提很认真的说。 

 另一位研究生说:“在庞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怎么样做研究,学会了独立思考。我要努力考博士,要成为专家,成为大家,为新疆发展出力。” 

 在科研上,庞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说:“先把心沉到最低,扎扎实实积累,总有一天会变得强大。”2011年他拿到国家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此前,他已经主持了5项省部级课题。  现在,庞辉有一个设想,他要做一个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展馆。“要干就干好!”他这样描述,“展馆里有赛马,是动态的赛马,有文字、图片、视频、文物、民族服饰;有摔跤,少数民族集聚区的体育文化,有……” 

 陈利新:搞石油就要到最有潜力的塔里木去  陈利新,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碳酸盐岩研究中心工作,任塔北勘探开发一体化项目组副项目长。 

 在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的7年时间里,陈利新成为塔里木碳酸盐岩研究的骨干。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为碳酸盐岩的上产增储做了很多工作,他的多项创新性的工作获得很高评价。他的研究成果论文公开发表10余篇,2011年他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评选。

  陈利新选择到塔里木油田工作,还有个小故事。   

 2002年他在研二的时候,一天导师刘洛夫教授对他说,学校在新疆塔里木油田成立了西部工作站,考虑派你们几个学生去那里实习锻炼,咱们盆地中心有一个名额,想听听你的意见?他当时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大声说:“我去。” 

 他坐在西去的列车上,第一次听到刀郎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看到窗外的西部荒山和大漠风情,他心想地表荒凉地下的资源可能很丰富。  

在塔里木油田实习的一年,使他真正体会了塔里木石油人征战死亡之海,敢奉献、敢拼搏、敢创新,充满自信,浩然正气,“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千年不死胡杨木、顶天立地石油人的气概和无私奉献精神。 

 毕业时他放弃了留在北京的机会,来到了塔里木油田。同学和朋友不理解,他说:“搞石油就要到最有潜力的地方去,塔里木就是石油人的大舞台。”  

那年7月,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塔里木石油人。 

 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他向师傅请教,与同事们讨论,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发现,工作其实可以带来知识,也可以带来快乐,画好一张图、写好一篇文章、汇报好一个报告所带来的快乐比吃了蜜糖还要甜。  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他从事碳酸盐岩开发地质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把在勘探系统工作期间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应用到碳酸盐岩的开发工作中。把对塔中奥陶系礁滩体油气分布特点、储层和储量分类评价的认识应用到试采方案中。 

 在做轮古地区工作期间,针对碳酸盐岩储量难以动用这个难题,他通过对生产动态信息和综合地质信息归纳对比,发现油气水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岩溶发育规律控制。并在对岩溶型储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平面分区、纵向分带、储层分类的储量评价方法,该储量评价方法已应用到塔北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中。 

 由于工作特别突出,2009年2月他被提拔为塔北副项目长。